从地上到地下的建筑工业化转型 ——明港道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小记

  

    

QQ截图20160902154527.jpg

    在好莱坞大片里,经常看到主人公在下水道里飞奔。那其实就是地下综合管廊的“雏形”:供水、电力、通信等管线都“住”在这里面。

  在吴江太湖新城苏州湾的核心建设区内,就有两条十字相交的地下综合管廊实验段正在紧张施工。这是我区第一个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由吴江明港道桥下属桥梁构件厂负责施工。

  两种工艺比较良心浇筑百年管廊

  已经成型的南北向地下综合管廊,是由13节预制箱涵拼接而成,共30多米长。而东西向的管廊正在施工,将采取现浇箱涵的方法安装。明港道桥副总经理毕建华说,两种施工方法同时进行,是为了比较检验哪种施工方法更科学高效。

  曾经以路桥、市政工程建设为主要业务的明港道桥,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的行情下,转变了发展思路,开拓了承接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业务。

  毕建华介绍,明港道桥已经在苏州及周边地区承担了上百座大、中型桥梁的建设任务,并多次荣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和“扬子杯”奖等。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使用寿命要求达到百年左右。

  创新施工方法用品质铸造口碑

  在吴江的管廊下线拼装前,记者在明港道桥桥梁构件厂内了解了管廊箱涵的制作过程。

  管廊节段每段长2.5米,截面宽、高都为3.2米,壁厚30厘米,远看是空心的方形管。“这个重23吨的大家伙,要把它生产出来,精度控制在2毫米左右,并不容易。”毕建华说,“为了保证每一节段的精度,我们借鉴了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筋靠模制作工艺,自主设计了箱涵钢筋骨架工作台。”

  其实,这是给箱涵的钢筋骨架套一个固定的模型,在模型上整体拼装成型。钢筋骨架全部采取电焊固定,既加快了钢筋骨架的制作进度,又充分保证了钢筋骨架的加工精度。毕建华说,高精度的要求,也是管廊安全、防水的保障。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毕建华说,“作为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生命工程的承建者,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用严谨换取好的口碑。”

  以政策导向调结构打造现代水泥制品企业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工程队,发展成为市政工程队,明港道桥已经拥有6个工程处、5个控股公司。明港桥梁厂1999年建成投产至今,已经成为省内规模和产能均首屈一指的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明港桥梁厂看到了国家密集支持“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预制装配化”发展的趋势,及时规划了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高铁等领域的产品。

  推进地下管廊建设,是目前国内城市建设中的一大热点和趋势。国家也明确倡导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构件标准化,提升综合管廊建设预制装配化率。明港道桥总经理沈永康认为,这一趋势是水泥混凝土制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的指南针,明港桥梁厂将把产品系列向隧道衬砌管片、预制装配化箱涵、预制装配化建筑构件、高铁无砟轨道板等领域延伸,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升级,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水泥制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