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下管线一个安全的家
吴江明港开发预制装配式箱涵,寿命达百年,保障城市运营安全
苏报讯(驻吴江首席记者 黄亮)地下管廊看不见、一般人也接触不到。但恰恰就是这种不起眼的地下管道系统,牵系着最深广的民生。昨天(20日),由吴江明港预应力桥梁构件厂为吴江太湖新城纬一路地下管廊先导段量身定制的13节预制箱涵制作完成,即将进入现场安装。据悉,这段总长30多米的地下空间,将为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等管线提供一个寿命长达百年的安全之家,保障城市运营安全。
吴江明港预应力桥梁构件厂隶属于明港道桥公司,是一家老牌混凝土制品企业,也是传统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30项专利、3项高新技术产品、4项省级工法、1项行业标准。但是,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好和尚”也抵不过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为此,明港桥梁厂依托自身的技术储备与施工经验,转型升级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其中,预制装配化箱涵就是其突破口之一。
记者在厂区内看到,每节箱涵的方形截面边长为3.2米,厚度为2.5米,重达25吨。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巨大的空心切片面包。“别看这个混凝土家伙又大又重,它也有精细的一面。”明港桥梁厂厂长毕建华介绍,通过严格技术把控,他们将每节箱涵的截面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当箱涵相互连接时,截面紧密贴合,连一根火柴都塞不进。装上了密封胶圈与胶条后,确保连接处不漏水。
“面子”给力,“里子”更实在。毕建华透露,在箱涵钢筋的制作中,他们借鉴了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筋模块化制作工艺,并自行设计制造了钢筋骨架成型模块及整体拼装成型平台,使得粗达16毫米的钢筋,弯曲与焊接误差小于5毫米,确保预制箱涵加工精度的同时,制作速度比现场绑扎提高了4-5倍。
“一节节箱涵预制完成后,就可以运往施工现场,进入底下拼装,用于敷设各类市政管线,并同步配套消防、照明、通风、监控等附属设施,做到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毕建华说,整个拼装过程,就像搭积木,可以像火车一样,一节节首尾相连,可以并排或者竖向拼接,扩大截面积。与现浇的地下管廊相比,不仅施工便利速度快,质量稳定可控,防水密封性好,而且不受现场环境影响,还能有效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箱涵的结构折断、开裂等问题。
“我们的城市快速发展,但地下管廊建设却严重滞后。一场暴雨,往往就会引发市民戏称的‘看海’现象”。明港道桥总经理沈永康说,地下管道系统是城市的良心。作为苏州第一家试水预制装配化箱涵的企业,他们将全力做好产品,诠释明港人的责任和良心。
相关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道路下建造一个市政公共隧道,用于集中敷设给水、排水(雨水、污水)、然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市政管线。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具有资源集约化、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环境效益佳、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好、管线运行维护方便等显著特点。
去年,住建部、财政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先后已有二批共计25个城市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苏州是首批入围的城市之一。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苏州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确保不少于80公里,争取达到100公里,实现全市全覆盖。
目前,苏州首批推进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分别是城北路管廊、北环路管廊、澄阳路管廊、桑田岛管廊、太湖新城启动区管廊。管廊建设总长度31.16公里,其中三条为现浇混凝土箱涵,两条为预制装配式箱涵。
毕建华副总经理接受采访